中國激增的銅出口將成為新常態(tài)?
2016年09月26日 16:9 4556次瀏覽 來源: 金融界 分類: 銅資訊
上個月中國繼續(xù)向國際市場出口精煉銅,出口量達到57000噸。而到今年為止,累計出口量總計335000噸,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誠然,中國進口的精煉銅比它所出口的精煉銅要更多,然而越來越多地跡象表明第二季度開始的加速出口不是一個統計波動。
銅金屬大量流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倉庫目前是市場關注的焦點,那么問題來了,中國銅出口作為以往罕見的現象是否正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
消化過剩
中國精煉銅市場貿易的變化在該國的銅原料貿易中表現的更為顯著。
8月份175000噸的凈進口量是過去3年中的最低值。
而同時,銅精礦的進口達到了145萬噸(毛重,不包含金屬重量),創(chuàng)下歷史第三高,僅次于去年的12月份和今年的2月份。今年1~8月份銅精礦的累計進口量增加了34%,達到了1086萬噸。
而以上就是市場高度關注的銅供應過剩的具體表現。
國際銅研究小組(ICSG)的研究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銅精礦產量增長了6%。
而很大一部分銅精礦是流入到了中國,因為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銅冶煉產能。
花旗集團的分析師David Wilson認為“擁有大量的冶煉產能(和產量增加)以及較低的利用率使得中國具有相當大產能余力來處理來自秘魯等地的新增精礦產量。”
今年秘魯的銅產量激增,2016年上半年,其產量增幅達到了51.5%。同時拉丁美洲國家是中國主要的銅精礦進口來源地,1-8月期間進口量同比增長高達95%。但另一方面,中國廢銅進口量則在持續(xù)減少。
現在中國不需要那么多廢銅了,因為他們可以在過剩的銅精礦中得到補充。充裕的原料供應推動中國銅冶煉產量繼續(xù)增長。
來料加工業(yè)務
中國8月份的銅產量743000噸,比去年增加了12.4%,年初至今的產量是550萬噸,同比增加了8.7%,遠遠超過了ICSG預計的2.5%的全球產量增長。
“越來越多的金屬流出中國,因為更多的中國冶煉廠增加來料加工業(yè)務規(guī)模,將原材料轉化成金屬進行交易。” 根據花旗的分析師Wilson透露。
通過這種方式,他們避免了17%的精礦進口增值稅和15%的精煉出口稅。
這樣除了地理位置之外,中國來料加工的冶煉廠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來料加工冶煉廠沒有什么區(qū)別。
和其他地區(qū)的來料加工一樣,中國冶煉廠出口的關鍵因素是金屬的價格。如果從容易進入的港口運輸到倫敦金屬交易所倉庫利潤更加豐厚,如韓國、新加坡和臺灣,那么大多數金屬都會被出口到這些地區(qū)。
年初因為交易所庫存持續(xù)下滑,LME銅現金結算價一直維持升水狀態(tài)。而近段時間以來,受LME倉儲費刺激,6月份每噸升水達到了65美元,而此時中國溢價則一直徘徊于50美元/噸以下。
短期出口會放緩么?
根據LME交易經紀商Triland Metals透露,近期上海溢價達到了55-60美元。
這也是為什么本月LME亞洲地區(qū)倉庫銅庫存流入速度放緩的重要原因。
韓國三個港口的到達量8月份從88325噸下降到17200噸,新加坡的到達量8月份從36650噸縮減為6000噸,而臺灣高雄的到達量則從6300噸下降為2000噸。
從中國在這些國家地區(qū)的出口額來看,9月份的交易金額有所降低,面對運輸到LME倉庫系統的動機越來越低的現狀,來料加工的冶煉廠可以將金屬轉移到中國自己的保稅倉庫中。
按稅收來看這種運作方式可以看作是一種出口。但令人困惑的是如果這些銅被運回中國大陸則會被視為進口。
長期能力
越來越多的中國冶煉廠參與來料加工業(yè)務獲取利潤使得中國銅貿易形勢更加復雜。
來料加工業(yè)利潤需要通過現貨升水和倉儲費用確定,使得倫敦與上海形成跨區(qū)套利機制。因廠家和貿易商在利益驅使下進行短期資本運作或將使出口不再持續(xù)。
目前這些利益驅動力似乎正由LME轉移至中國保稅區(qū),現在有一些放棄出口,但具體量仍有待觀察。
然而,關鍵的一點是中國建造的冶煉廠和冶煉產能意味著中國可以在條件合適時出口大量的精煉銅。
今年中國銅出口已經非常可觀,這種出口能力將是新常態(tài),即使它不一定轉化為連續(xù)的高出口。
責任編輯: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ddgcsa.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