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鋁市的不祥警訊
2015年03月13日 13:54 17523次瀏覽 來源: 路透社 分類: 期貨
制鋁巨擘美國鋁業(yè)(Alcoa)(AA.N)上周表示,已將旗下50萬噸產能納入可能關停或出售的評估名單。
從2007年以來,美鋁已經關?;虺鍪哿?70萬噸產能,但看起來,現在還需要再砍更多產能。
從某種程度而言,這只是美鋁重新調整業(yè)務型態(tài),由單純鋁產商轉向專業(yè)的材料供應商。
美鋁不久前剛宣布以13億美元收購RTI International Metals,這是美鋁在鈦金屬領域的再次出擊。
美鋁在進行業(yè)務多元化的同時,鋁生產業(yè)務也在轉型。美鋁的模式是藉由關停成本較高的冶煉廠,并以位于沙特的新建超低成本Ma'aden廠來取代減少的產能,達到成本曲線下移的效果。這次最新的產能評估動作,就是這個模式的一部分。
但美鋁持續(xù)聚焦于降低成本的努力,也釋出美鋁對于未來鋁價看法的利空訊號;鋁產商近來信心滿滿,認為市場終于結束多年供應過剩局面轉為供應短缺,美鋁的態(tài)度與這種看法產生沖突。
美鋁悲觀是有理由的。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三個月期鋁價格已經從去年第三季的每噸2,100美元以上,跌到低于1,800美元。
更令人憂心的是,原本似乎漲個沒完的實貨升水,不但已經停止上漲,還進入了加速反轉下跌的局面。
金屬融資交易可能出現失序清倉的威脅,再度籠罩鋁市。
**升水現象發(fā)生逆轉**
實貨升水開始下滑的現象無處不在。
一日本買家前不久剛以380美元價格簽下了一筆第二季的船貨,低于當季創(chuàng)紀錄的高價425美元。這也是日本鋁升水六個季度來首次下滑。日本鋁升水被視為是亞洲地區(qū)的價格基準。
韓國國家儲備機構剛剛以較LME現貨每噸升水330美元的價格買入2,000噸鋁,這是一年來的最低水準。
歐洲的實貨升水也跌的厲害,甚至在美國--曾一度推高鋁升水的原動力,也驚現走軟跡象。CME近月鋁升水合約AUPc1從2月所及的逾0.24美元跌至0.21美元。
分析師長久以來一直在議論這鋁升水究竟會在什么時候及如何才能停止上漲。
會不會是LME倉儲體系發(fā)生的變化呢?LME倉儲提貨難原本就是美國升水市場的加速器。
再者,會不會是美聯(lián)儲立場發(fā)生的轉變呢?美聯(lián)儲此前慷慨注資幫助了庫存融資交易,而后者套住了大量金屬庫存。
隨著LME準備火力齊發(fā)解決提貨難的沉疴,以及美聯(lián)儲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升息做準備,以上兩個問題變得越發(fā)中肯。
不過目前看來,升水的主要壓力似乎是來自一個老掉牙的因素--供需基本面。
**多重利空齊發(fā)**
舉例而言,亞洲實貨市場疲軟,就是中國半成品出口擴張的直接結果,這些半成品排擠了區(qū)域內其他地方的需求。
日本港口的鋁庫存目前處于歷史新高44.98萬噸,據傳其他亞洲消費性市場甚至更為飽和。
歐洲實貨市場一片死寂,有部分是因為歐洲經濟不振,但同時也是因為買家有所保留。
消費方在2013-2014年末期間嘗過升水急漲的苦頭后,今年第一季之前就已經確保自身庫存充裕,因而導致現貨市場缺乏流動性。
無可避免地,鋁現貨目前正流向美國,以把握當地升水居全球之冠的契機,結果連美國的現貨升水堡壘也開始淪陷。
在此同時,鋁金屬仍不斷地流出LME倉儲體系,一旦LME實施加速底特律及弗利辛恩出倉速度的提案,則鋁貨可能開始加快流出LME系統(tǒng)。
目前為止,這些流出的金屬大多進入了非LME注冊倉儲點,這些倉儲點的租金成本較低,可以讓庫存融資得到更高的報酬。
但就算倉儲成本較低,在LME遠期曲線趨平的不利因素下,目前金屬融資交易的利潤水準已經微乎其微。
金屬融資交易的獲利來自于遠期合約與現貨間的價差,然而兩者間的價差已經逐漸縮小。指標LME現貨及三個月期鋁價差合約CMAL0-3周二收盤時為正價差16美元,去年這個時候則是在每噸40美元之上。
由于融資交易人士難以在有利可圖的情形下展期,外界強烈猜測融資鋁正逐漸由倉庫流入市場。
對于現貨升水而言,這可能是多重利空的組合,多年來支持升水大漲的層層相連因素,如今卻同時翻轉。
**未知領域**
我們可說是處在未知領域。升水上揚,及由此導致美鋁等生產商的實物報價與LME基準價格脫節(jié)的狀況為前所未見。
理論上來說,升水下降應該會被LME價格上漲所抵消,從而使實物報價保持穩(wěn)定。
理論最終有可能被證明是正確的,但現實總是比理論預期發(fā)展的更快、也更難預料。
如今真正的威脅在于,升水會自動且加速逆轉,沖破鋁金屬庫存的融資大壩。
大家都知道“那兒”的規(guī)模比LME每日報告的數量高出多少是項未知數。數百萬噸肯定是有的。但具體是多少呢?你的猜測跟大家差不了多少。
但你可以開始了解美鋁為何重新審視冶煉鋁的成本結構。
倘若升水和LME價格持續(xù)同步下跌,其它許多生產商也將會亦步亦趨。
責任編輯:葉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ddgcsa.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