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工合成稀土”報道被指缺乏化學常識
2011年01月10日 9:41 10319次瀏覽 來源: 中青在線 分類: 稀土
日本是世界稀有金屬的消耗大國,幾乎全部稀有金屬依賴進口。2010年,日本國內輿論相當關注減少對從中國進口的稀土金屬的依賴。目前,日本政府正在進行多方面的籌劃布置,提升本國的資源安全。
“人工合成稀土”有誤
1月3日,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刊出署名“Julian Ryall”發(fā)自東京的文章,該文題為《日本合成了稀土金屬元素鈀》。文章稱,這是日本研制稀土金屬的人工替代品的重大突破,日本希望最終降低本國工業(yè)對從中國稀土進口的依賴。文章稱,京都大學在世界上第一次使銠分子與銀分子結合在一起,在超顯微條件下,這兩種金屬的粒子融為一體,成為一種精細的合金。北川浩(Hiroshi Kitagawa)教授對《讀賣新聞》稱,合金粒子直徑僅10納米,具備鈀的屬性。文章稱,鈀在下一代發(fā)動機中起重要作用,它被用于清潔廢氣、吸收氫元素。
這則“日本人工合成了稀土”的消息,在一些英文網站中迅速傳播。
然而,該文說法顯然違反化學常識,鈀(palladium)屬于稀有金屬和貴金屬,但并不屬于稀土金屬。稀土元素只包括17種元素,即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鑭系元素——鑭、鈰、鐠、釹、钷、釤、銪、釓、鋱、鏑、鈥、鉺、銩、鐿、镥,以及與鑭系的這15個元素密切相關的兩個元素——鈧和釔。
相反,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網的報道要嚴謹很多。該網1月1日的報道稱,鈀的礦藏主要集中在南非和俄羅斯。鈀的用途廣泛,處理汽車廢氣,生產電腦、手機、平面電視和牙醫(yī)用具,都要用到鈀。鈀也用來生產環(huán)保的燃料電池。該報道特別指出,鈀并非稀土金屬。
責任編輯: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ddgcsa.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